2024-08-06 管庄-龙翔桥-昌平

至正十二年岁次壬辰四月,予由翰林直学士兵部侍郎拜监察御史视事之第三日,实四月二十六日大驾北巡上京,例当扈从是日启行。至大口留信宿,历皇后店皂角至龙虎台皆巴纳也。国语曰巴纳者,犹汉言宿顿所也。
— 《扈从集》周伯琦

在犹豫拖延了好几天后,终于在今天下午五点多的时候成功把自己扔出了门,开始了这一次的从大都(北京)到上都(内蒙正蓝旗)的旅程。
大都到上都的这个线路是元代的路线,这次我的路线会是参考元代大臣周伯琦的《扈从集》的前序里说的皇帝的辇路和罗新老师在几年前的《从大都到上都》徒步走过的路线。
因为出发的时间刚好是下班的高峰路段,一路上的骑行体验算不上好,需要和四轮车和两轮车千帆共济。
罗新老师的路线的起点是在健德门,现在的元大都遗址公园附近,那里据说是元代大都的城门,很多人旅行的起点都是在这里。胡助的《上京纪行诗》的第一篇《 其一 同吕仲实宿城外早行》中的就写到:「我行得良友,夜宿建德门」。可能他就是和友人约在了健德门边上的客栈集合,第二天一起出发去上京,也就是上都。另外我得知和健德门挨着的另一个城门就是安贞门,我在那里附近工作生活了两三年,才知道地名来源于元代。而书中罗新老师是在早上六点多从健德门桥出发。
而我因为摩托的牌照是京B,无法进入到处于四环内部的健德门,只能先骑行到处于健德门正北的处于四环的龙翔桥。从我住的地方骑行到龙翔桥开始的一段是走京通快速路,京通快速路刚好依靠着通惠河,这条运河其实在元代就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漕运的作用。
到达龙翔桥,是个巨大的立交桥,在路边稍微停了一下看了下接下来应该要走的路线。这个时候日头西垂,周边全是下班的车流,我有些难以想象在七百多年前的行人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色。肯定不会如现在一样视野遮蔽,罗新老师在书中说百多年前,视野还是很开阔的,书中引用了陈孚的《出健德门赴上都分院》:​“出门见居庸,万仞参天青。​”也就是当初一出城门,应该就能远眺到军都山。我这几天在准备行程的时候也总是会被之后路途能见到的风景有些神往,有时候会常常浮现出胡助的「山川发雄文」。
因为出发的时间太晚了,加上糟糕的路况,索性我就定位到了昌平的区政府,基本一路直行北上。路途经过了清河,回龙观,这让我想到我刚来北京的那个时候,当时投奔在回龙观租房住的大学同学,而当初第一次去面试就是当时总部在清河五彩城的小米,结果不是很好。一直对「回龙观」这个名字有些好奇,查了下wiki,上面说《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上记载回龙观清代成村,因村内原有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的玄福宫遗址,为明代帝后谒皇陵(十三陵)时驻跸处,俗称“回龙观”。也有史料记载,说回龙观是京北众多道观中的一个小道观,明代在此建了玄福宫后,因临近回龙观,便把它也叫成了回龙观,而今道观和玄福宫的遗址均已无处可寻。
太阳甫一落山,天边的晚霞次第收起,车刚好出了回龙观。路两边逐渐出现了黄土,感觉到了郊区的气氛,拂面的风似乎也因此变得凉快了许多。
骑行到了昌平的政府大概在七点半左右,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路灯点上,在政府正门口停下拍了照片,随后胡乱找了周边一个旅馆入住。

我奇怪的发现昌平也有一个鼓楼,找的旅馆就叫「鼓楼情」,是个用朱红色做主色调装修的旅馆。开了一个大床房,艰难把行李搬到二楼入住。开了空调后从行李中翻出了放电脑和书的背包,掏出了这次带的电脑和相关书籍,打印出来的一些诗词开始写起今天的日记。刚好赶上了业余公司咕咕会的 demo 时间,后台开着 ovice 当背景声音写上上面的文字。最后一个demo好像讲了炸鱼薯条,这是个和全球化息息相关的英国菜式,刚好我前段时间了解到关于蒙古帝国促成的在大航海之前的一次全球化,在那次全球化中的香料交换其实改变了整个亚欧的饮食习惯。
周伯琦在《扈从集》中写他们行程的一个「拔纳」,也就是罗新老师说的「奈钵」
这个旅馆看来卫生条件不佳,房间了不少黑色的小虫子。

在参加完今晚的咕咕会后准备出门转转,购买饮食顺便吃点夜宵。今天睡前需要重新整理下行李包。这次的行程带上了帐篷睡袋和炉头,也许能在进入山区草原后安排一天晚上露宿。对于明天的行程有些想去昌平附近的明十三陵逛一逛,可能会在昌平住一天,这样明天能骑摩托轻装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