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杂记

绿皮火车#

北京到扬州,去程和回程都是坐的夜里的绿皮火车,只是去时是硬卧,回时是软卧。记得《独唱团》中第一篇就是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文字内容全然忘了,倒是标题记到现在,这次是现实中第一次坐。
硬卧一个车厢被左右上下切成了六张床,我睡在中铺,空间非常逼仄,上铺的床板压在头顶很近的位置,有种睡在棺材中的感觉。半夜常常会有白色的光一下充满车厢然后又转黑,铁轨和轮子碰撞,车体在拐弯时候剧烈摇晃。不清楚什么缘由,我有置身暴风雨中的船舱的错觉,这样的错觉下,意外地能安心睡着,只是睡眠质量都不算好,不过也多少让我昼夜颠倒的作息得到了一些纠正。

瘦西湖#

门票很贵,白天要一百元。说起来扬州的一些园林景点都很贵,和北京不一样。而且一些景点内不少地付费点,多少有些败兴,感觉有钻到钱眼子里的扫兴感。
有意思的是在去瘦西湖前,我翻了下沈复的《浮生六记》,里面刚好有一片是他记录自己游览瘦西湖的篇章。看了以后发现几百年后的现在,他的那条路线依然行得通:虹桥,柳堤,小金山,白塔,二十四桥,尔后北过沙洲至平山堂。
瘦西湖中快快地走了两个多小时,边走边看边想,让我有些兴致盎然的是这个地方让我同时能感受到人为制造的风景和自然风景。或者可以这么说,整个瘦西湖园林都是人为制造的自然风景。而且极端的是,整个园区包括河道无一物不是人工所为:隋唐开运河后几十代人改造的堆叠营造才有今天我看到景色。

二十四桥和言灵#

走过二十四桥后,我和一个朋友说「你有没有觉得诗词也是言灵?」因为二十四桥那么小小一个平平无奇的拱桥,在我青天白日地远观近看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情景是皓月当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走过桥的时候我心里反反复复地回荡这两句话,想杜牧在扬州时候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想姜䕫的黍离之思。他们的词句历经了岁月化成了笼罩在这处拱桥的结界。现实中的不大的桥缩成了一个符号,指向了多少年来堆叠出来的巨大的迷宫般的胜境。

平山堂#

平山堂是我抛开朋友肚子匆匆逛完瘦西湖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苏轼的那首没那么有名的水调歌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词句营造的意境让我以为平山堂会在地势高的半山上,而现实却让我大失所望(尤其是在付了四十五的门票后),现在的平山堂上完全无法看不到什么「山色有无中」,树木过于茂密,完全不是个能望远的地方,也和我能远眺瘦西湖的想象大相径庭。
逛完这里倒是有两个收获,一是背下了苏轼关于平山堂的另一则文字,很喜欢最后一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有存在主义感。另一个呢则是在墙上重读了一遍《醉翁亭记》,相比高中时候背诵,而今另有心得。
另外,原来「环滁皆山也」的滁州就在扬州隔壁,但却是安徽的地界。

咖啡#

第二天在一起吃了饭后一个人先去了酒店旁边的咖啡馆,第一次在点美式的时候被问到要的是中烘还是深烘。咖啡豆是厌氧发酵的。店家没有为此专门收费,好感。

新人#

是这次去扬州的由头,但两天只在晚上见到了,想来他们应该是陷入到无尽地新宴筹备的消磨中去。
酒席离场,赶去火车站的路上突然想到一句,于是就顺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作晚到的贺词:

红酥手执黄藤老酒,
尺素频传终执子手。
今夕何夕剪烛西窗,
恒兮灿兮永结此好。

其中用了陆游给唐婉的《钗头凤》,略有些不吉利。脑子中冒出来的是那句「今夕何夕」,刚好是白天时候看到浮生六记中沈复记录自己妻子新婚的文章的标题中的。《仙剑奇侠传》李逍遥灵儿成亲时候「今夕何夕,君已陌路」。后来想了想李商隐的剪烛西窗也有些不太应景。

菜市场#

第二天早上四点多就醒来后,左右睡不着,索性就起来下楼去了酒店旁边的菜市场。在菜市场中跟着人流颠沛前行,有几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市场中的牛羊肉铺很多,甚至看到一个被剃了肉的羊头骨,有些意外扬州作为南方城市竟然饮食中会嗜好牛羊。
其二是卖蔬菜的店中常常堆得山高的红色苋菜,两元一斤。西红柿写得四斤十元,我当时在想为什么不是写2.5元一斤。
其三是卖禽鸟蛋的摊位会买一排排整齐码好的红色咸鸭蛋,名牌都是高邮咸鸭蛋黄。想来是因为这里要用咸鸭蛋调「蟹黄」的味型。
菜市场旁边有家做拌腰花面的小店,老板的发型油光,说话市侩,有九十年代上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