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院,园区#
在找自行车停车点的时候基本逛了一遍位于山门外面一片的我觉得是知恩院配套园区的地方。这里让我体会到了所谓作为统摄国内上千座净土宗的「总本山」的一鳞半爪,这里不能完全地被看作是宗教场所,而是某种具有政治功能的部门场所。
园区内除了传统的寺庙建筑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建筑:大学,短期大学,附属幼稚园等。
中国传统的建筑有个可能自殷商时期就一直有的特点:承重全在梁柱上,而墙壁其实不承重,两柱之间称一间。因为墙壁不承重所以往往可以打通,相对自由地根据情况来安排空间。这次日本之行我察觉到日本的一些建筑似乎还在遵守这种特性,比如我朋友住的公寓,以及在这个园区中看到一个水泥建筑。我以为是钢筋水泥之材承木构之魂。
知恩院 入寺#
一见知恩院的山门,脑子中马上浮现出来的就是:好标准的重檐歇山顶。歇山顶指的都是如下这种结构:
「歇山」这个名字我理解是三角形的山墙立在底下一半的庑殿顶上,就像在上面「歇」息一样。日本这边会称作入母屋造。而「重檐」当然指的是其有两重的屋檐。檐下的斗拱个头巨大,又结结实实地起着分散重量的作用,是非常典型的唐辽风格。按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传统木构的规制其实都是以斗拱的栌斗(斗拱结构中最下面那个斗组件)的横截面的长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犹西方神殿建筑的柱间距是和柱子直径成比例关系一样。建筑的规制要变大,栌斗的大小,木柱的直径,两柱的间距都是成比例地变大。而这个山门的柱子几乎需要二人围抱,都不去想后续运输,杀青等工序之难,我觉得光是找到合用的大树都是件难事。因为柱子最终是要承起整个建筑重量的,所以对木材的要求是最高的。速生的木材断然满足不了其对强度的要求。木质致密堪用的原材怎么想都需要的是那些有着几十年甚至百年树龄的山阴处的参天大树。
绕着山门走了一周,山门两边还有两个小屋,通过一条封闭的木廊和山门相连,据资料说楼上和这两个屋子中都供奉着一些文物,但似乎不对外开放,看来缘悭一面。山门后是一段跨度颇高的石阶,在走上石阶后我频频回首,心中还满是震撼。
登上石阶后视线豁然开朗,前面是一片平地,分布着好几座建筑,其中中心地区的应该是其主殿,它的门口树立起了一根长长的柱子,上面写的文字大抵是用来庆祝日本净土宗开宗 850 年。说起来我在大阪和京都不少净土宗的的寺庙外面都有看到庆祝开宗 850 年的纪念字样。
这个主殿的的屋顶整体还是歇山顶的样式,但其前檐却会向外多衍生出一部分,这个构造让我想起了之前在看贵船神社时了解到的日本神道教建筑中常见的「流造」,也是这样伸长了屋檐的,只是这个主殿伸长的比例不如「流造」那么夸张。日本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神道和佛教合流,我猜测其建筑形制可能也多有融合。
主殿的左侧有阶梯进入,需要脱鞋,脱鞋的地方有提供干净的塑料袋让人装上鞋子,并且还提示说塑料袋要带回家好好利用不要乱扔。脱鞋进入主殿,有和尚念经敲木鱼的声音,在走了一圈后,我在靠门测坐了下来,在檀香和礼佛声中休息了一阵。随后从右侧出了主殿,出去时看到已经有僧人在将巨大的镶铁木门挨个关上,我看了下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左右了。
天色晚了后许多建筑基本都进不去了,简单走了一会看了下建筑后我就沿着出口标识下的山去,到了挺远的停自行车的地方骑上了车。
穿祇园#
骑车穿过了祇园,游客真如织,自行车穿行其间觉得有些逆流行舟的吃力感,索性下来推车走。中间路过了八坂神社,因为对神道教不甚感兴趣,加上游客实在过多,在门口拍了张照片就走了。
回去的时候在711买了一个饭团和一瓶饮料,将车又骑到鸭川边上,就着流水落日吃完了晚饭。因为牙痛,这一天实在是胃口缺缺。吃完后便骑车回去了。
净土宗#
自己总结#
净土宗最有特色的特点就是念佛即可往生。我看下来觉得算是一种方便法门,即借由念诵佛号,借佛力先在死后前往佛国净土,再在没有三恶道的佛国净土修行,得证佛果。这个路径比起在处于末法时代的欲界中靠自力苦苦修持要来的容易很多,是个依靠他力成佛的捷径。
而其修行法门更是简单只要口念佛号即可,理论上念诵三处净土(兜率内院弥勒佛净土、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净土、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净土)的佛号都可以,但汉传佛教中的净土宗则基本是以能到达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为信仰核心。
和传统的其他主要靠传自佛陀的「戒」,「定」,「慧」修行法门的别的宗派不同的是,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更注重「信」,「愿」,「行」。
「信」即信有阿弥陀佛,信有极乐净土,「愿」主要是愿生净土,而「行」则是持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很明显净土宗的修行要远远比原来的「戒定慧」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即使在早期净土宗广受其他宗派批评,但在发展几百年后,中国的佛教基本就是净土宗和禅宗两支蔚为大宗。要我看来这两宗一个走上层路线一个走的是底层路线,怪不得都能获得大成功。
源流(引用维基)#
大乘佛教普遍接受净土以及阿弥陀佛信仰,不过印度大乘佛教以及早期的汉传佛教并不以“往生净土”为一独立宗派,各大宗派大多把往生净土视为附带的兼修。到晋、唐之后,由于昙鸾、道绰等人提出自力他力、圣道门净土门的判教之故,加以末法思想盛行,念佛往生至西方净土,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宗派。净土宗由于判教理论及教团发展较晚,不像禅宗、天台宗等,在一开始就有法脉、传承和组织体系。在宋代之前,属于“寓宗”,即寄寓在各宗内,以特定的理念和修习法门存在,没有组织和法嗣相传的制度,一直要到宋代之后,才拥有独立的地位,因此在教义上,净土宗吸收了不少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观念。
其判教经典主要是净土三经,即《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
最后#
净土宗作为亲近底层人民的宗派,一只发展势头迅猛,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之前提到的日本的佛寺的「本末」制度当初建立起来就是因为德川幕府需要抑制从净土宗分流出来的「净土真宗」的需求。
而且因为净土宗在长期作为寓宗的身份,其实吸收了别宗的很多思想,比如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其宗派思想远远没有其修行法门看起来的那般简单,我这粗粗浮光掠影的一两天完全没底气来详细论述,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如下网址分别阅读下中国和日本的净土宗的更多信息。
- 净土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淨土宗
- 净土宗(日本):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净土宗_(日本)
- 净土真宗:https://zh.wikipedia.org/wiki/淨土真宗
本次旅程所有文章集合: https://blog.hatcloud.me/tags/旅程-瀛洲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