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
接近中午出了门,先去了朋友的会展,帮着给了下拍摄视频的建议,随后两点左右骑车出发去南禅寺。阴差阳错几天没去成,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去成。
骑行的时候我在想这几天看的关于禅宗相关的资料,相比起其他佛教宗派,禅宗我觉得是看起来十分享受的一个过程。之前和我和朋友说可能一个中国人身体的百分之三十是由佛教文化构成的,那现在我觉得可能这百分之三十中起码有一半是禅宗。
要现在让我来解释禅宗是什么的话,我可能会这样解释:
汉传的禅宗主要传承自印度部派佛教时期的如来藏学派,会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如来藏),只是暂时被遮住了。而一旦迷障被去除,就能成就正等正觉。而破除的迷障的方法是通过「定」和「慧」行来进入一种思维高度集中的「禅那境界」。而传入中国后的禅宗,其祖师达摩会用「机锋」来指引人扫除迷障,其教学方法的要旨总归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觉得这就是「顿悟」能成佛理论基础:顿悟就恰如狂风吹过,拨得云开见得自性如来明月高悬。
在路上又路过鸭川,河水与天空漶漫成一种蓝色,这条河其实不大,但看起来却天高水远,存意悠然而绵绵不断。随后又过了几个街道,再沿着琵琶湖泄水河道骑行一段后就到了南禅寺。
南禅寺#
三门#
进得寺门,进了门在后左侧的驻轮场停好了自行车。往里走了一段路才到「三门」。这个三门和之前在知恩院看到的三门的规模略略小一点,但还是很巨大,依旧是歇山重檐的顶,两边各有一个小偏殿。说起来日本这边的寺庙书面上就会将山门叫做「三门」,这让我有些奇怪,于是查了一下,发现这个「三」原来也是其来有自,指的是「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三解脱门,北宋类书 《释氏要览》卷上 《住处》提到:
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
这段话让我想到《佛像与寺院 解剖图鉴》一书中提到的:
在世界(人間)的中心有座名為須彌山的高山,須彌山的上空即是佛的世界(淨土)。可稱為佛界入口的須彌山有著天部看守,相傳人間位在須彌山以南的島嶼。我們更可從寺院的各種細節感受佛教的世界觀,因此在前往寺院時,擁有鑑賞價值的,可不只有佛像。除了從山門(三門)至本堂這段路程外,其他像是殿堂建築、地板、牆壁、天花板也都詮釋著佛的世界。
也就是说,这些寺庙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作为人间佛国去修建的。越过山门就是从人间进入佛境了,得这三重门扉不妨就将俗世烦恼抛下。之后在出寺的时候我意外发现原来三门边上的偏殿是可以从其进入二层的,花费600日元,脱了鞋子后登上二楼。
在楼梯尽头的地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之前在底下看到的巨大的斗拱,甚至可以摸一摸。上得二层,因为南禅寺本身就是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山边,加上京都整体都建筑低矮,虽然大概只是七八米高的样子,但却有凭高望远的开阔感了。
二层可行走的是围着建筑的四面走廊,在走廊抬头看可以尽情地看离得很近的斗拱结构,可惜所有斗拱外面都笼罩着一层绿色的丝网,虽然是为了保护文物,但还是很影响观感的。而中心房间是一个巨大的供奉了菩萨装扮的佛像,光线昏暗有些看不清佛像的具体样子。查了维基得知二层名为「五凤楼」,其中供奉的是释迦如来与十六罗汉像,以及捐献者藤堂家历代位牌、大坂之阵战死者位牌。
法堂#
从三门进去后,再走了一段路后,就看到又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按维基所说,这是1606年丰臣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所重建的法堂,1895年(明治28年)因炬燵火灾烧毁。现在的建物是1909年(明治42年)所重建。法堂内祭祀释迦如来,天花板有今尾景年所绘的幡龙。
佛堂顶部画龙倒是第一次见,佛教的龙的原型是印度佛教中作为八部众中的大蛇形象那伽,而后汉传佛教中其形象逐渐和中国本土的龙合流。因为这栋建筑之前毁于火灾,我想也许顶上的幡龙图可能也是取龙能布雨吐水之神力来护持寺身。
方丈#
过了法堂,再走一段就到了「方丈」。第一次看这个汉字我有些困惑,汉语表达中并没有用这个词来代指建筑的,多数还是用于称呼寺院主持。我查了下日语中「方丈」这个词其实有表达面积的意思,后被引申出来去指代建筑物。
丈四方的面积。此外,指代宽敞的房间或建筑物,“方”表示四边形的意思(例如:方墳、正方形等),指具有“丈”长度的“方”
南禅寺中的方丈是1611年用御所改建时旧建筑的材料建造的「大方丈」和之后大约1624年-1645年间扩建出来的「小方丈」构成。走进大门后需要脱鞋入内,在大堂右侧有一个可以品尝抹茶的茶室,需要付了500日元后进入。这个茶室一面全是玻璃的推拉门,门外是一幅绿意盎然的瀑布图景。在这里坐着看窗外的瀑布流淌,感觉心情平静了下来。
随后出了房间按墙壁上的指示往内中走去。这里有着大大小小好多的庭院和周围绘着图案的茶室。其中一个茶室中我看到了一尊寒山拾得的雕塑,而另一个茶室的老虎图让我想到了动画片一休的故事中抓虎的一集。
这里的茶室,庭院,壁画乃至建筑本身让我能感受到其中有所谓禅意,我意识到正是禅宗「不立文字」需要修行者于身体力行中体悟的做法,让它能浸润到文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这次来看这栋建筑中的日式庭院中枯山水的设置我觉得其中暗暗地和佛法中的「空」「苦」「生」「死」这些概念有些对上。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慧根的修行人说不定更能悟出禅心。
出寺#
看完了方丈中的种种,天色也就快暗下来了,准备回去。出寺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在摘没开花的曼殊沙华,也许本地人会用它的嫩芽入菜?
烧鸟#
晚上和朋友一起吃了烧鸟,这家店有些有意思的是提供了一种炊饭,器皿基本是仿以前的灶台,服务员送到点上火后需要等三十分钟,煮熟后口感很像农村的铁锅煮的饭,甚至它的小锅壁上还会有锅巴。
另外在上厕所的时候我看到好像是有家族聚会也选在了烧鸟店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中国的家族聚会应该是不会选择这种烧烤串店。